京公网安备
11010502035627号
“太感谢你们了,帮拿到了1.2万元的工钱。”从泉州到南宁务工的蒋某感激地对江南区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说。蒋某在南宁市江南区某项目做工,工作完成后却没有按照约定拿到工钱,于是来到江南区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帮助。江南区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在详细了解情况后,将该案导入“援调结合”程序,由江南区多元联合调解中心对将该案进行调解。调解室工作人员立即联系了叫蒋某做工的黄某,约其到调解中心进行调解。通过法律援助值班律师的释法说理,通过调解员面对面与背对背地做思想工作,接案5个小时后,双方同意工资结算为1.2万元,且直接转账到蒋某账户,至此案件圆满结案。
为落实中央“六保”“六稳”决策部署和江南区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要求,江南区法律援助中心以“四心行动”帮助农民工依法维权。
“爱心”当头,持续推动法治宣传教育:借助城区、镇(街道)、村(社区)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,依托村(社区)法律顾问、乡村“法律明白人”“红石榴”法治宣传志愿服务队,持续开展《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,提升农民工维权意识。据不完全统计,近一年来,共开展各类法律援助宣传80余场次。
“热心”助力,多渠道为讨薪农民工固定证据材料,为胜诉及执行夯实基础:受限于法律知识的欠缺,很多到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帮助的农民工手中缺少相应证据材料,甚至不知道具体是为谁做工,导致案件无法起诉或败诉。为此,联合江南区劳动监察大队、多元联合调解中心,对劳动监察大队、多元联合调解中心先期调查了解过的案件实现资源共享,帮助讨薪农民工固定用工单位信息和做工事实,提高可诉性和胜诉率。
“凝心”聚力,“援调结合”走出“江南模式”:依托法律援助律师值班点、江南区多元联合调解中心,多方整合资源,对符合条件的案件优先导入“援调结合”模式,开展先期调解。驻点全职调解员全程主导、法律援助律师全程提供法律支持,法院给予全程指导和后期保障。截至2021年11月30日,通过“援调结合”模式,共成功调解农民工工资案件15起,涉及金额32.78万元,涉及人数49人。
“恒心”链接,持续开展农民工维权法律援助服务:开通“绿色通道”“快速通道”,对农民工工资、工伤赔偿等案件,免予经济困难审核或落实“承诺制”容缺受理,案件当天受理当天指派。截至2021年11月30日,共受理涉农民工案件258件,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300多万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