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怀 | 用一生坚守承诺
发布时间:2022-01-25 16:12:00 【我要纠错】 【字体: 默认 【打印】【关闭】

  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 宋雨 通讯员 何雄雄

  1月13日晚上11点,一个陌生的求诊电话,把已经准备入睡的陕西省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、儿科原主任路生梅叫了起来。电话是一位3岁孩子的父亲打来的,因为孩子高烧不退,所以打电话向路大夫求助。

  外面漆黑一片,温度接近零下20摄氏度,78岁的路生梅换上羽绒服,拿起药箱,匆匆出了窑洞。下一道坡,再穿过两条巷子,步行二十多分钟后,赶到了患者的家,让这个慌乱的家庭顿时吃下了“定心丸”。

  在佳县这个陕北小县城,“路大夫”3个字几乎老幼皆知,不少家庭一家五代人,都曾找路生梅看过病。“要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”,这是路生梅作为共产党员一直坚守的承诺,也是她用一生践行的铮铮誓言。50多年来,她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创建全县第一个正规儿科,推广新法接生、科学育儿,退休后又义诊患者超过15万人次,荣获了全国道德模范、全国优秀共产党员、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多个荣誉称号。

  由于义诊的次数实在太多了,以至于佳县县城里的每条巷子、每道山梁,都留下了路生梅的足迹。有一年冬天,雪下了一尺多深,路生梅穿着塑料底棉鞋出诊,5公里的路,她走得跌跌撞撞,摔倒了几十次。带路的老乡看着很心疼:“路大夫,要不咱别去了吧。”虽然感到身体都要散架了,但路生梅还是坚定地回答:“病人在等我,我必须去。”

  去还是留?早在54年前,路生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。1968年,路生梅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第二医学院(今首都医科大学)毕业。依惯例,作为大学生又是北京本地人的她,留在北京找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,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。

  也是这一年,为了响应国家“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”的号召,24岁的路生梅经过4天的长途跋涉来到了佳县人民医院。

  住进破窑洞,除了睡不惯土炕、不会劈柴生火这些困难外,连日常饮水对路生梅来说都很不容易。“当时,县医院只有一头瘦骨嶙峋的毛驴,每天去黄河边驮两次水,每个医生每天只能分到一瓢浑浊不清的水。”路生梅回忆说。

  但这样的生活她渐渐习惯了下来。在那些或寒或暖的夜里,路生梅反复念叨8个字:“扶伤济世、敬德修业。”这是路生梅母校的校训,也是一名共产党员丹心报国的诺言。“我不是往来的过客,而要在这里扎根。”路生梅坦言,自己并不是没有机会调离佳县,有的医院甚至开出高薪让她去坐诊。之所以选择留下,是因为她放不下这里的病人,割舍不了对这片土地的情意。

  一次出诊,路生梅看到一名刚生下孩子的产妇,披头散发地坐在一个装土的袋子上,旁边另一个妇女死死地揪住产妇的头发。

  “你这是在干什么?”路生梅感到震惊。对方回答说:“怕产妇‘血迷’了。”所谓“血迷”,其实就是失血性休克,即产妇失血过多引起的血压下降、神志不清。

  还没等路生梅反应过来,接生的妇女拿过一把剪刀,准备给孩子剪脐带。路生梅赶紧制止,并用自己随身携带的消毒器械给孩子断脐,将孩子包裹好。

  “用这样的‘土办法’接生很容易引发各种感染,有的产妇甚至用削尖的高粱秆来割脐带,致使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极高。”路生梅感慨地说,“我是一名医生,看病救人是天职,普及医疗常识、提高民众的健康意识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。”

  路生梅的老家在北京市西城区。对于故乡北京,她心情复杂。结婚、生子等人生大事,她都是在七百多公里之外的苦寒陕北经历的,在那片广袤的黄土地上,她也经历了“忠孝不能两全”的困境。1971年,路生梅的父亲在北京去世。彼时,她有孕在身,加上经济拮据,她无法赶回北京送父亲最后一程。接到电报的那天夜里,她在黄河岸边朝着北京的方向伏地长跪……

  1981年,路生梅去北京协和医院进修学习。这也是她自1968年离家后第一次回故乡。在一年的进修期里,她隔三岔五就接到陕北发来的电报:“病人们都在问,路大夫你啥时候回来呀?”病人们的期盼,让她不敢在故乡有过多的逗留。

  回到佳县后,儿科专业出身的路生梅开始着手成立妇儿科、创办小儿科。当时的佳县人民医院,医护人员不足30人,除了一间简易的化验室外,仅有内科、外科、中医科和妇产科,儿科只是内科的一个分支科室。路生梅将儿科独立分离出来,并担任首任儿科主任。她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全部倾注于儿科病症的治疗、科研和教学工作中,并在医院创新引进了大查房制度、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以及各科室会诊制度。同时,她还组建了巡回医疗队,为患儿上门出诊。

  1999年,路生梅从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的岗位退休,自此,她的家便成了“窑洞门诊”。“一年到头,几乎每天都有人慕名来找路大夫看病。她精心医治每一个病人,如无特殊情况,这里从不打烊。”一位邻居告诉记者。

  “当年,我儿子生病,路大夫坐着船,渡过黄河来出诊,她是我们一家人的恩人。”来自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的高荣告诉记者,临县与佳县一河之隔,50多年来,路大夫奔波在黄河两岸,造福秦晋大地。

  2020年1月29日,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,路生梅拿出1万元积蓄作为特殊党费,并向医院党支部主动请缨:“如果咱们医院组织救援队,无论奔赴哪里,无论生死,我都要参加。不要嫌我老,我愿把生命留给抗疫事业。”

  当年与路生梅一道被分配到边远地区的首都医科大学163名毕业生中,有的早已调回了北京,有的去了海外发展,而留在陕北的,只有路生梅一人。多年以来,不少人都问过路生梅同一个问题:“如果人生可以重来,你是否还会选择留在陕北?”路生梅告诉大家,1984年,她曾在入党志愿书上郑重承诺“为党工作50年,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”,即使人生可以重来,她也会信守这个承诺。

  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,她没有放松对病人的救治,没有放松对青年医生的培养,更没有放松对专业技术的研究。“我不是首都医科大学毕业生中最优秀的那一个,但我会为了信守承诺,坚持到最后。”路生梅自豪地说。

来源: 中国纪检监察报 (责任编辑:杨翠婷)